冶金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冶金技术的来源
很久很久以前,茫茫宇宙中诞生了地球。宇宙好比是一个高温冶炼炉,将还原的金属向中间聚集,沉在地球的中心形成地核(Fe,Ni金属熔体),然后金属的表面形成硫化物层(熔硫),再在表面形成氧化物层(渣),最后在金属熔体及渣的外表面包围一层大气层(相当于温度压力气氛),于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成了。随后上帝在地球上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类。上帝对人类真是太偏爱了,他不仅给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物质,同时他让人类学会了思考和利用工具,于是人类成为了主宰世界万物命运的主人(仅指地球)。从古代陶术中发展而来,首先是冶铜,铜的熔点相对较低,随着陶术的发展,陶术需要的温度越来越高,达到铜的熔点温度,而在陶术制作过程中,在一些有铜矿的地方制作陶术,铜自然成了附生物质而被发现。古人也慢慢掌握铜冶炼方法。
人类很早就学会了如何从大自然获取自身需要的物质。从石器时代到随后的青铜器时代,再到近代钢铁冶炼的大规模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就融合了冶金的发展。
冶金的应用及冶金工具
随着物理化学在冶金中成功应用,冶金从工艺走向科学。
冶金工业是指对金属矿物的勘探、开采、精选、冶炼、以及轧制成 材的工业部门,包括黑色冶金工业和有色冶金工业两大类,是重要的原材料工业部门,为国民经济个部门提供金属材料,也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冶金的过程中,大型破碎机的使用极为重要。冶炼出上等的有色金属需选择优质的破碎机。
冶金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钢铁工业起源于 1890 年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建的第一个近代钢铁厂 ? ? ? 汉阳铁厂 ,后来同大冶铁矿 、 萍乡煤矿合并改组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 ( 简称汉冶萍公司) 。 它是近代中国最大的钢铁煤联营企业 , 采用近代技术共生产铁矿石 1 400 多万 t , 生铁 240 多万 t , 钢 60 多万 t ,拥有 3 万名钢铁和采掘工人 , 培训了一批技术人员 。 汉冶萍公司从 1890 年 ( 光绪十六年) 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铁厂起 , 至 1948 年 ( 民国37 年)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组成汉冶萍公司资产清理委员会接收公司总事务时止 ,历时 58 年 。
旧中国钢的年产量 , 最高时未突破 100 万 t 。解放初期勉强能够修复生产的只有 7 座高炉 、 12座平炉 、 22 座小电炉。但是全国钢铁职工以鞍钢炼铁厂老工人孟泰为榜样,发扬主人翁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及技术革新等一系列的群众运动,短短 3 年时间,钢铁工业就全面恢复了生产。 1958 年开始了 “ 大跃进” ,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原苏联的背信弃义 ,一度给钢铁工业和国民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1960 年冬党中央适时提出了调整 、 巩固 、 充实 、 提高的八字方针,钢铁工业在指导思想上实行了重大的战略转变,首先转到为国民经济,特别是为农业 、 轻工业服务的轨道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冶金工业持续 、 稳定发展的 14 年。冶金战线的广大干部和职工,在党中央 、 国务院和地方党委 、 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 “一个中心 , 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使我国钢铁工业在建国以来所创建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钢产量由 1978 年的 3178 万 t , 增长到 1992年的近 8093 万 t , 平均增钢 340 万 t 。 工业总产值由1978 年的266.39 亿元 , 增加到1992 年的2230.9 亿元,平均每年增加 140.32 亿元。1978年全行业实现 利税 50 亿元 , 1992 增加到约 280亿元 ,增长近 4.6 倍 。
改革开放以来 , 一批现有钢铁企业通过及时改造和扩建增加了生产能力,使我国年产 100 万 t钢以上的企业由 12 家增加到 17 家; 年产 50~100 万 t 钢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21 家。到 1992年,年产 5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80%左右;年产 100 万 t 以上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 65%左右。 1978~1992 年,氧气转炉钢从 34.4%上升到 60.7%以上;工艺技术落后的平炉钢由 35%下降到 17%;连铸比从 3.5%上升到 30%;连铸钢生产能力由 1978 年的 350 万 t ,上升到 1992 年的近 3000 万 t 。14 年来淘汰了一批平炉 、 侧吹转炉和落后轧机,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大型高炉 、中小型氧气顶吹转炉 、 连铸机 、 中厚板轧机 、 无缝管轧机 、 高速线材轧机及大中型矿山。产品结构初步改善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 供需矛盾突出的板 、 管 、 带材产量,从 1978 年的 710 万 t , 上 升到 1992 年的 2501.6 万 t , 占钢材总量的比率由 32%上升到 37.37%。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生产的钢材,达到总量的 60% 左右,产品质量水平有所提高。